白癜风初期能治愈吗 http://m.39.net/pf/a_4517290.html年9月,南怀瑾先生仙逝十周年。“烟水太湖畔,曾传狮子音。我来师已去,常使泪沾襟。”斯人已逝,留下的是永久的挥之不去的纪念。且以诗文图,一起深深缅怀南公怀瑾先生。
这里,烟波浩渺,远山隐隐;这里云舒云卷,扁舟出没。这里,美景天然,风物清嘉。这里,范蠡曾携西施泛舟,陆龟蒙、张志和曾在此醉渔唱晚。这里,曾留下多少隐逸文化的印迹。
直到有一天,一个老人健步登上太湖长堤,眼前风光一如定境中常见,老人决定留下来不走了,在湖畔办太湖大学堂讲学,延续传统文化的命脉。
上图为南公首抵吴江庙港视察。当时身穿长大衣、脚着皮底小圆口鞋的南公,右手一甩大衣,健步如飞,几下便登上离地面高六七米斜坡上的太湖堤岸。
登上太湖堤岸的南公,一路上悠然自得,和向子平及陪同同学谈笑风生。
太湖大学堂落成前的太湖大堤。这里,曾经芳草如茵,水杉林立。
这里,因为南公的到来,从此有了太湖大学堂和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。蓝天下学堂庄严,磅礴的云阵仿佛是对大学堂的尽情礼赞。
当年构建中的太湖大学堂,南公常亲临施工现场。连学堂的一草一木,都是南公领着弟子们悉心栽种、静待成长,一如对待学堂的莘莘学子们。
蓝天下的太湖大学堂建筑群无比庄严神圣。从此这里书声琅琅,学者聚集,传统文化在这里扎下了根。
太湖大学堂主楼,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,体现了放眼中外学贯古今的胸怀和格局。
岁月匆匆,当我有缘来到太湖大学堂,斯人已去,留下的是永久的怀念。
犹记前岁中秋前夕庙港访师,经行南公堤,留下了“十里南堤经行处,空涵万境水悠悠”的慨叹。
犹记那年跟老师的诗歌唱和共怀南师——
再过南公堤怀南公庄永琴
木樨香冷起清愁,十里长堤任去留。
一代名师仙逝后,湖山烟雨蓼花秋。
中秋时节忆怀师沈诗醒
远挹清芬化世愁,长堤信步去还留。
师随皓月升空后,梵呗声声润客秋。
所幸,南公去后,文化犹存,他的弟子后人们依旧耕耘不辍,努力传播着传统文化,春风化雨,生生不息。
如今南公堤修葺一新,并置大石以为碑刻,沈诗醒老师撰文,华建平老师作书,向后来者诉说这段神奇的过往,让后人记住这位为复兴传统文化呕心沥血,为地方培德育人、擎灯引路的智慧大德。
▲南公堤大石
▲南公堤大石碑刻
堤,乃江河湖泊围水固本之筑。水,为自然万物人类生存之命脉。堤,围水固本,即固生命之本。本固命立,物类竞生;周而复始,绵亘不断;人文随之衍生,家齐因而邦兴。邦兴家齐,必从正心诚意,铺路架桥筑堤兴学,以“明明德”为肇端。
南公怀瑾先生,人文学界之尊者大德。耄耋之年,壮心不已。二十世纪庚辰千禧年底,择太湖之滨一隅,创太湖大学堂暨实验学校,秉“童蒙养正”文武并举;“少年养志”励精向上;“成人养性”知行合一,为振兴中华文化培德育人,擎灯引路。
南公自初登庙港太湖堤至学堂落成,兴教讲学,造福地方家国。吴江区及七都镇历任官员,为彰显其功德,将原庙港段长七点八公里的太湖堤命名为“南公堤”。壬寅春,新修竣工,特勒石立碑为记,意在承先启后策励互勉,行经南公长堤,不忘水脉命脉文脉血脉共通,凭籍三吴人文精神,于世纪新征程中,向着人天大道,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!
▲向子平、沈诗醒伉俪在大石边合影
沈诗醒撰
华建平书
壬寅夏至
来源:江南佛教文化研究学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