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小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东湖行文学原创 [复制链接]

1#
刘军连简介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zjft/210826/9364877.html
手机拍照东湖游――长篇漫记《我的世界遇见你》连载之第九章绍兴漫记绍兴城东,有一座不算巍峨的石山,山上大抵是生长着许多毛竹的缘故,当地人一直称此山为箬篑山;至于始皇帝东巡至此,采山上刍草喂马而得名,感觉是风马牛不相及,刍草非竹,何谓箬?非箬,岂有竹篑之理?箬篑山麓本无湖,倒是绍兴古运河,流经此地。方便的水路交通,为山石外运,提供了便利条件。越地先民,代代采石,经数千年“鬼斧神工”,箬篑山的一侧遂成悬崖峭壁,山麓下的坑洞变成今天的奇潭深渊,这里遂为勤劳的越地民众创造的石宕文化的历史见证。一汪湖水,碧波荡漾,因位于古城之东,故称东湖。东湖风光无疑是秀丽非常的,特别是我们阳春三月来到这里,望着偌大的一处园林美景,满眼里流露的都是新奇和欣喜。手机拍照景区检票处是一座门楼,灰砖黛瓦,三开间悬山顶房屋,廊檐上挂着四个大红灯笼。两侧绿树掩映,如果不是门楼附近的山石上镌刻着猩红的“东湖”大字,还以为这里是历史遗留的豪门大宅呢。检了门票,走进这个别样的园林景区,还真是风景独好。只见眼前,静卧一潭绿水,周围翠柳垂绦,绿树成荫,具有江南风情的瓦舍、回廊隐没其中;此时,游客还没有纷至沓来,回廊里显得寂静。漫步游园,听闻鸟语花香,凝眸绿水起皱,恍然自己成了这处“豪门大宅”的主人,纵情享受这里的一切。踏过圆拱的石桥,穿过这个时节已是绿肥红瘦的园林,未曾料想,一条大河横亘前方。大河之上,飞架一座高大的单孔圆拱石桥。桥头的旁边,立着一块近乎椭圆形巨石,上书“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”。原来,中国大运河不止是京杭大运河,还有流经绍兴东湖景区的浙东古运河。如果不到东湖,还真不知道闻名中外享誉古今的大运河,还有这么一段。站在岸边,望去运河,没有惊涛拍岸,一河春水,几多柔情,几多绿意,碧波潋滟,光影陆离,恰似一条色彩夺目的玉带,环绕在生机盎然的箬篑山麓。手机拍照横跨运河两岸的石拱桥,美其名曰“揽月桥”。如今是白昼,驻足桥端,揽月实属妄想,伸手捧日,倒还可以,掬一抔春光,送于温情脉脉的河水,送于身边的爱人。过了波光粼粼的运河,沿着山麓的林荫道前行,好似漫游在花浪绿海之中。只见杜鹃花艳,树丛叠翠,古运河被绿树花团簇拥,箬篑山被密密层层的枝叶覆盖。阳春三月,本该是江南烟雨之时,而今天却是阳光明媚春风煦煦,游山水东湖,颇得天公作美。再说,这个时候,不像北方,正是百花争艳之时,而江南早过了花季。来江浙旅游的几日,因错过赏花的时节,内心总有隐隐的遗憾。未料到,在东湖景区,却看到这么多杜鹃花,一朵朵,一团团,一簇簇,盛开在绿叶之间,粉红的花儿,张开着鲜嫩的花瓣,沐浴着融融春光,看上去娇艳无比。在过去,不乏文人墨客,把杜鹃花写成这样,——“杜鹃花发杜鹃啼,似血如朱一抹齐”,看到了杜鹃花,就联想到山河破碎、腥风血雨的凄惨场景,还免不了流露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。是呀!和平时期,杜鹃花代表着国家的繁荣昌盛,而战争乱世年代,杜鹃花又是正义的化身。欣赏着眼前鲜艳夺目的杜鹃花,我忽然想到,景区栽植这么多杜鹃,莫不是借此缅怀革命先烈、仁人志士?手机拍照沿着鲜花簇锦的曲折林荫道,走未多远,就是东湖的陶园。说起陶园,还是清末时候,绍兴乡贤、著名书法家陶浚宣,在这古运河和箬篑山之间的千年石宕之地,“筑堤百丈,堤外为河,堤内为湖,湖中有山,山中藏洞。山、水、石、洞、桥、堤、舟楫、花木、亭台楼阁俱全,成为融秀、险、雄、奇于一体的江南水石大盆景。”由此可见,东湖景区原来还真是一处豪门大院。不过,时过境迁,如今这里不仅是颇有山水景观的园林胜地,还如刚才在林荫道上思忖的那样,确为一处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思想教育基地。走进陶园,青山绿水,小桥亭榭,台阁楼宇,民俗乡情,诸多景观,诱人眼目。独具当地风情的乌篷船,静静地停靠在湖泊码头的清澈水面上,几位船工模样、脸颊黝黑的男人,戴着发黄的遮阳草帽,坐在岸边的石楞上,聊着天,等待着乘船的游人。由于景区景点太多,我们无暇坐船游览湖光洞景,只得按照原先的打算,凭着游览图索引,继续前行。陶园一亭柱上镌有陶浚宣的一幅楹联,——“江空欲听水仙掺,壁立直上蓬莱峰。”陶公辟东湖,筑陶园,居住在这里,是寄情于山水的。一潭潭碧水,白日里,“春水初生绿似油”,月夜下,“新蛾泻影镜光柔”,烟雨中,“渔舫一叶,如入小桃源图中”;在陶园众多的亭台楼榭当中,虽然没有“采菊东篱下”的艰苦条件,平时却可以坐在饮渌亭,“悠然见南山”,赏奇峰峭壁,望“岭上犹横隐士云”。置身东湖,还真如世外桃源一般,难怪后人这样评价陶浚宣,“厌恶官宦生活和尘世俗器”,“赓续先世陶渊明的隐逸生活”。陶园里设有陶社,进入社祠,瞻仰革命先驱陶成章、徐锡麟和秋瑾,反而增添了我对陶浚宣先生的敬仰之情。他隐居东湖园林秀景,并不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消极逃避,而是和其他仁人志士一样,关心国家兴亡,倡导社会进步,积极兴办新式学堂,为国家培养了诸如竺可桢、刘大白等杰出人才。在辛亥革命时期,他还敢于为陶成章、徐锡麟、秋瑾这些革命志士伸张正义,“甚义烈士之所为”,并在陶园之内,为他的侄孙——“为奔走革命而死”的陶成章,把原来的东湖通艺学堂改建为英烈祠,名为陶社。民国五年,孙中山曾亲临陶社致祭。可惜的是,陶社后来毁于战火。今日的陶社,是解放后重建的,坐北朝南,赭墙黛瓦,三间三进,大厅的中央立有陶成章烈士的半身铸像,供前来这里的游客瞻仰。参观完陶成章生平事迹展,走出陶社,我和爱人来到了山脚下一片水杉林。只见枝干挺拔,林木参天,金灿灿的阳光透过树梢之间的缝隙,在林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置于林间一把立着的张开的巨扇雕塑,在这明暗光影的映衬下,显得愈加瑰丽壮观。我们在这片别有创意的水杉休闲区,拍照留念后,仰望箬篑山,发现附近有一条曲折蜿蜒通到山上石级小道。走到山道的入口,看到旁边有一标示牌,上面说是有一茶园,游人可以上山采茶,这倒引发我们极大的兴致。手机拍照上山的石阶小道,虽说不长,却过于陡峭,迈上每一个石阶,都得谨小慎微,生怕脚踩不稳,出什么意外。因此,登山的游客,极其少见,年龄稍大些的身体羸弱的,基本不会冒这样的风险,只是那些胆大的身体强健的,才敢于踏上这曲折向上的山道,到山上一看究竟。或许在东湖已玩了半天,身子有些疲乏,我们刚踏上不多的几个石阶,就觉得力不从心,好在中途有一个供游人小憩的地方。我们到了那里,从背包里拿出两个方便袋,铺在脏兮兮的石凳上,坐下来休息片刻,顺便喝口水吃点食物,为疲惫的身子,补充一下水分和能量。这时候,隔着树林的空隙,俯视山下,影影绰绰之中,感觉湖中的乌篷船上和湖岸的堤坝上,游玩的游客来来往往,还真是不少。只是上山的游客,除了我们两个,一直看不到别的身影。在东湖景区,别人玩水,我们游山,各取所好,悠哉悠哉!短暂的休息之后,便有了精神,我们没再停歇就到了山上。一般的山巅,多是奇峰怪石,看上去很是险峻,箬篑山却不是这样。走在山上,如履平地,很是轻松,完全没有了登山的劳累。穿过山巅的树林,是一片开阔地,没有了遮天蔽日的茂密丛林,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茶园。手机拍照或许是山上的这片土地,土质肥沃,还有充足的阳光,以及东湖潮湿水汽的滋润,太适合茶树的生长。只见满园茶色,争绿斗翠,郁郁葱葱。再看一颗颗茶树,密密匝匝,相互交错,分不清谁的枝,谁的叶,谁的芽,簇拥着,生长着。我们长这么大,还是第一次见到茶园,此时的心情格外激动和振奋。望着一垄垄枝叶繁茂的茶树和一块块规整的茶田,抚摸着一枝一叶,都觉得新奇舒坦和可爱。反正这时候,茶园里没有其他游客,我们玩得无拘无束随心所欲,不亦乐乎!一会儿,沿着地垄走到茶丛中,摆出采茶的姿势,录像拍照;一会儿,采撷一个个油亮的嫩芽,置于鼻端,轻嗅嫩茶的清香。茶园是幽静的,又是一个快乐的世界,空气中洋溢着我们欢快的笑语。这个茶园是允许游客采茶的。可是,来这里的游客,基本是外地人,哪懂得采来的新茶,是可以沏水喝的。估计多数人上山之后,顶多在这个茶园,拍拍照,逗留片刻,即使随手采得几个嫩芽,也只是简单地闻闻,然后毫无顾惜地扔去。我和爱人是喜爱品茶的,特别是如今身居茶园,这么好的机会,岂肯放过?平时沏的茶,都是加工的成品,总觉得那种香味,不是茶叶原始的气味,盼望着有一天会喝上原滋原味的绿茶,今天来到东湖游玩,终于如愿以偿了。再说,这个时节,正是采茶的好时候。看那些嫩绿的芽尖,在阳光的照射下,油光鲜亮,轻轻地掐下来,放手心一把,然后好好地收藏。等回到酒店,烧上开水,放上新茶,定是上好的龙井。或许有人会说,新采的绿茶,得经过加工,否则,是不能喝的。其实,这样的说辞,是没有科学道理的。记得小时候,我的家乡就有喝柳叶茶的习俗,至今想起来,那淡淡的茶水清香,还回味在心脾。虽然现在采摘的龙井茶,不是过去家乡的柳叶茶,但是它和柳叶茶一样,是不经加工、原滋原味的新鲜茶,如果回到酒店的住处,细细品味这地地道道的茶香,说不定体会出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光明磊落的心境呢!走出茶园,再往前去,就是茂盛的竹林了。毋庸置疑,数千年来,这苍劲挺拔的竹林,一代又一代,默默地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,守护人杰地灵的家园。否则,箬篑山倘使没了竹林,就名不符实了。手机拍照再美的风景,赏玩总是有度的,由于惦记着山下的景致,我们游玩了竹林就原路返回了。在山下的堤坝石桥上,远眺碧水荡漾的湖面,十几艘披红挂彩的乌篷船,鱼翔而来,这是在演艺绍兴当地由来已久的水上婚俗。由此看来,东湖的秀美,在山,在水,更在于丰富多彩的文化。作者:孔德营,网名一蓑烟雨,诗人、作家。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